回望家鄉|三重:幫派印象背後的移民文化與累積

Yachu Yang
5 min readMay 4, 2020

--

三重先嗇宮256週年神農祭,邀集全台256尊神將到三重市區踩街遶境祈福(圖片取自網路)

傍著淡水河,三重埔早期是大片肥沃的良田,移墾的居民為當時的主要勞動力,夕陽餘暉照亮對岸繁華的大稻埕,則是老一輩三重人眼底的回憶。坐落淡水河的左右岸,大稻埕的繁盛帶動了僅有一橋之隔的三重埔,但因地價的差異,讓許多外來人口最終選擇在三重紮根。說來羞愧,筆者雖然身為一個土身土長的「三重囝仔」,但卻不曾正視過與我最靠近的地方,本文將會談談三重的老派浪子情、談一場與三重的在地約會。

沿著信仰在地化,廟宇之於三重的意義

三重先嗇宮會場三清外壇普度盛況

今日說到三重,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會是「流氓」或「八嘎囧」(八家將),其實近年來三重的治安問題已經好轉不少,但「雜亂」儼然已成為三重的代名詞,我雖然心有餘辜,但就地盤查後發現這也其來有自。如同上述,三重因地段便利、地價又相對便宜,許多「北上打拼」的遊子落腳於此,因應各種信仰需求,風情萬種的廟宇文化便在三重開花。

廟宇是與故鄉的連結,也是異鄉之心的寄託,透過廟宇不僅能看出人口的組成結構,造就了沿著廟宇而生的同鄉群居,更間接地凝聚了互相照顧的溫情,也可以說是「幫派」「角頭」的原型。除了信仰,三重因早期「靠天吃飯」以務農為主,為求莊稼豐收,其中最有名的是先嗇宮會在神農大帝誕辰(農曆4月25日)時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,繞境踩街,舞龍弄獅地同慶。

民國47年的報紙記載著三重大拜拜的交通管制

昔日的「三重大拜拜」不僅是地區的年度盛事,其瘋狂程度更是聞名全台。我的母親在三重的雜貨店長大,據她所說,每逢大拜拜,店裡的台灣啤酒銷售量是以「幾百箱」為單位計算的,實在難以想像。半個世紀前,「舉債宴客」是農業社會的三重文化,顧面子、顧榮譽,積蓄一年半載就等「4月25日」,再苦也得「請」下去。

雖然三重大拜拜後來因為時代變遷顯得「太浪費」而式微了,人口結構、工作結構的改變(從農業轉至工商業社會)也影響大拜拜的可行性,但這項過去的習俗依舊襯托著今日的「情熱三重」。

台客浪漫,三重人都知道的「危險天台」

民國50年代天臺戲院前的繁榮景象

除了廟宇所衍生的「狂熱」習俗與角頭派系,說來也許難以置信,早年的三重也曾是電影文化的重鎮。在現址重新路與正義南路口的「天台」原是李瑞軟的建材行,由於他對電影戲劇的熱愛,便在建材行的二樓加蓋了戲台,是為「天空中的戲台」。

早期雖然票房不佳,但因外來人口劇增、激起了三重地區的娛樂需求,天台從戲台轉型成戲院,「天台戲院」、「天南戲院」、「正義戲院」與「天心戲院」等接連於天台開張。好景不常,隨著時代變遷,影視娛樂的型態不斷改變,天台歷經改建,撞球間、Pub、電玩場或MTV卻無一起色,甚至也曾慘遭祝融之虐而落寞。現在天台則以綜合商場的樣貌佇立於老地方。

從我爸媽活過的那個世代開始,天台始終被貼著「聲色場所」的標籤,但卻也是年輕時「浪流連」的集大成,大概就像西門町在我中學時期(2010年代)的地位吧?我想無論身在哪個年代,所謂危險都只是戀情的催化劑。

三重製造老牌約會—「走,今晚帶你吃里約」

位在重新路上的大三角窗,「里約餐廳」從1973年開幕至今仍屹立不搖,伴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愛戀。聽我的叔叔阿姨們說,70、80年代的交通已經很便利,約會時常往台北跑,但「三重里約」卻是人人都曾經歷的羅曼史。在同一個位置上,里約的招牌換了、褪色了,老派西式的風格也不如過往那麼「蝦趴」,但卻風華猶存。現在熱戀時騎車經過它,還是會拍拍前方人的肩膀說「我們去吃里約吧!」彷彿那是一種印記,即使已經斑駁,那仍是屬於三重記憶裡的復古粉色系。

筆者攝於三重力行市場

三重至今雖然仍有「流氓」的印象,誇張的「摩托車流」也經常嚇傻來訪的友人,但在筆者眼中,三重人討生活的氣魄是極富魅力的。也許時而暴戾、喇叭聲四起,但這裡有信仰、有彼此,也有身為「外地人」互相疼惜的溫柔。

--

--

Yachu Yang
Yachu Yang

Written by Yachu Yang

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碩士|台日相關/文化觀察/行銷活動企劃。開了一間店但戶頭剩三千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