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社區的靈魂:解讀日本商店街的衰退

Yachu Yang
7 min readJan 10, 2020

--

京都市『出町桝形商店街』

商店街之於今日的日本,被賦予了「古」的形象,較無設計概念的旗幟、泛黃的招牌與生鏽的鐵捲門,種種元素都與我們印象中的現代化日本相去甚遠。也有不少人常用「昭和風情」來形容現存的商店街,彷彿那是一條長長的時光隧道。

但商店街的出現其實不如想像中地久遠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,日本不安定的物價浮動催生了「協同組合」和「公設市場」的概念,支撐著這個概念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不被商家抬價榨取的內涵。再加上同時期「百貨店」(百貨公司)的激增,讓零售商(獨立經營之攤商等)幾乎被逼到經營死角。
單方面地來說,上述的保護消費者的概念和百貨店的存在,的確是對零售商的打擊,但若要立體地看20世紀初期的日本社會,我們必須了解,這些貌似與零售商對立的動向事實上也造就了「商店街」的形成。

筆者將透過這篇文章來談談「商店街」的衰退,並且更進一步地以幾個京都的商店街作為實例,討論為何今日我們仍需要商店街的存在。

商店街=人工產物?

自昭和25年(1950)起逐漸成型的『古川町商店街』

20世紀前期的日本,經歷了一場「離農」的社會變動,都市人口快速增加的結果,比起受僱於企業,開業門檻較低的零售自營業更是當時多數人的選擇。因應都市化和產業流動,政府劃分土地的使用方法,讓商家聚集,成為商店街的原型。與其說商店街是日本「傳統」的生活習性,在這裡我們應該正視到商店街其實是20世紀後特意被形塑的人工產物。

戰後日本因經濟狀況明媚,生氣蓬勃的社會促成了商業型態的轉變,部分的學者則稱這個時期為商店街的「胎動期」(1920–1945)。而二戰之後,政府推動了許多關於商店街的法案,其中「商店街振興組合法」(1962)所保證的政府補助金更讓商店街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,商店街走向「安定期」(1946–1973)。

日本第一間使用「Supermarket」(超市)為名的店舖誕生:『京阪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』

在上述的商店街「安定期」內,日本小販業者有了新的考驗:超市。
超市的概念在1910年代的美國誕生,並於50年代傳進正值高度經濟成長期的日本。1952年在大阪的舊京橋站開幕的『京阪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』成為正式將「超市」名稱帶入日本的角色,也讓「超市」成為日本的新風潮。

不過有趣的是,當時商店街並未因此衰退,甚至超市的出現反而確立了商店街在居民的日常佔有一席之地。當時商店街被稱作「横の百貨店」,顯示出商店街的地位並不亞於百貨公司,與現狀有相當大的差異。

20世紀後半商店街變成「鐵門街」?其背後原因是….?

1968年開幕的『ダイエー香里店』被視為日本第一間郊外型購物中心

二戰後日本受到美國文化影響,對於美國郊區化的住宅方式萌生了憧憬,加上道路整備、自家車普及化,日本也開始重視地方都市的開發,近郊興起「購物中心」(Shopping Center)的潮流。位於大阪府寝屋川市的『ダイエー香里店』便是日本國內首次郊區型購物中心的嘗試。

概觀地來說,60–70年代的日本已從戰後復興期走向經濟成長期,「もはや戦後ではない」(已經不是戰後時代了)這句話是當時經濟白書上的小結。但也絕非人人富有,因此超市、購物中心的價格保證、不僅提供安心感,折扣活動也讓價格浮動的「商店街」面臨經營的難關。

尤其到了1980年代日本政府大規模、推動一連串的「規制緩和」後,放寬了大型店的開業限制,商品項目齊全、備有停車場的購物中心、大型商場一間間地在近郊開幕,從此「假日開車去購物」便成為日本的家庭風景之一;而因商店選擇較少、商品種類也相對不齊全,使得居家附近的商店街邁向「崩壞期」(1974~)。

在日文裡有「シャッター(shutter)通り」(鐵門街)一詞,街道中多數店舖倒閉造成的市街的空洞化(Hollowing-out)。而空洞化也是80年代後不斷被提起的社會問題,商店街的崩壞正是空洞化的最佳例子。

京都府北部福知山市『新町商店街』

但商店街的凋零絕對不只是因為在與大型商場的角力中失利,商家內部的問題也是一大原因。其中最普遍的問題是後繼者不足,下一代不願繼承自家店舖,導致店家只能選擇歇業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也許有很多人會先入為主地塑造「商店街」與「便利商店」的敵對立場,但其實也有許多原本商店街的店主選擇投入便利商店的經營,對於後繼無人的店家來說,有一定消費者保證的便利商店是一個不壞的選擇。

商店街的凋零對地方社區的具體影響

被稱為「京都的廚房」,絡繹不絕的『錦市場』

事實上商店街可以概分為兩種,一是「繁華型/觀光性質高」的商店街,如旅人熟知的大阪的心齋橋、京都的錦市場、或是東京的阿美橫町、淺草仲見世商店街,都屬於集客力高的觀光型的商店街。
而另一種則是主要販售蔬果、肉類、柴米油鹽等,支撐著居民的日常生活的「地區型」商店街,像是京都的古川町商店街、崛川商店街都屬於「經典」的地區靈魂。

近年來,「#地方創生」、「#地域活性化」、「#まちづくり」(類似社區計畫的意思)在日本已經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口號。但在商店街的研究中我們也該思考商店街真的需要所謂的「創生」嗎?商店街在現在社會中具有什麼功能?

第一,在商店街創生的實例中,經常被提起的當然是「社區意識」。商店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少數能實際「對話」、產生「交流」的場域,購買的過程夾雜著寒暄與關心,是商店街非常重要的機能,也是越趨自動化、邁向無人收銀台化的超市無法取代的部分。

第二,若先前提到的「鐵門街」的狀態越來越嚴峻,商店街守望相助的機能也會停擺,可能會引發地區的治安危機。商店街變成無人造訪、人煙罕至的三不管地帶,是否會成為有心人士的聚集場所?

京都市『出町桝形商店街』
京都市『古川町商店街』フードコート祭り

基本上各個商店街都有自行組成的協會,而協會負責主辦商店街整體的活動,促成商店街的共識,讓商店街成為一個「共生」的集合體。現代化、都市化的加速之下,每個地區的特色,或是人與人的交流都經常被忽略。但所謂「生活」,便利與否當然重要,但生活中的對話與人際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

筆者在京都時常走訪不同商店街,時常覺得商店街就像是在時代變遷中被遺落的失物,在這幾十年中從繁盛走到衰退。現在,比大型商場更方便的線上購物也逐漸在改變我們的消費習慣,但筆者認為商店街仍是無法取代的存在。

假設10年內,地區型的商店街會全數消失,在最後這個階段你想用什麼姿態來與之共處呢?

--

--

Yachu Yang
Yachu Yang

Written by Yachu Yang

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碩士|台日相關/文化觀察/行銷活動企劃。開了一間店但戶頭剩三千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