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術館空間的新追求,邂逅《十和田現代美術館》

Yachu Yang
4 min readSep 12, 2019

--

十和田現代美術館外觀(圖片取自官網)

美術館,是作品與觀者相遇的空間
作品展示的方式、內部空間的安排,支配著千百種的邂逅方式。

傳統美術館的展示空間,是在宮殿般的內部堆疊著鑲著金框的作品,觀者步行於館內感受時代氛圍,沿著單一的參觀順路,依既定的作品擺放順序認識展覽。
這般集中型的傳統展示方式凸顯了作品的龐大與壓力,雖說目不暇給,但觀者卻無法細細品味。古典展示的場域,正式意在強調作品和觀者之間的距離感。

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

20世紀以後,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useum of Modern Art,MoMA)為首,如同「白盒子(White Cube)」一般純淨、無干擾的展示空間就此誕生,每件作品都能獲得均值的空間、光線配置,理想的現代展覽空間樣態逐漸定型。
透過白盒子中的展示,雖然能讓作品走出「貴族」的階層,但強烈展現了藝術的專業性、權威性,美術館依舊被視為高門檻、對象限定的空間。

在六零年代全球躁動,反體制,反文化(counter-culture)的背景下,也有一群有志者挺身反抗美術館的舊體制與菁英霸權的問題,發揚了美術館外的裝置藝術、行為藝術等,「逃離美術館」成為新的議題。

隨著展示形勢逐漸改變,美術館跳脫出「收藏作品」的框架,其中的教育功能也開始被重視。美術館該如何走下殿堂,與社會接軌,是越來越受關注的議題與主流的努力目標。

日本近十年,新建了許多美術館,無論是建築本身或是內部空間的設計都能感受到「與觀者對話、相遇」是近年美術館的主要追求。
本文想透過日本青森縣十和田市的「十和田現代美術館」作為例子,試著談談美術館的新型態。

十和田現代美術館(圖片取自官網)

由西沢立衛建築設計事務所所打造的十和田現代美術館(Towada Art Center)是「Arts Towada計畫」的重點設施,秉持著「透過藝術,提供新體驗」的概念,於2008年開館。

美術館藏有38件恆久設置的常設作品,其中包含奈良美智、草間彌生等知名的現代藝術家的作品。除了常設展,十和田現代美術館也有足夠的企劃展空間,咖啡廳,同時也提供市民一個活動與交流的空間。

「藝術作品的家」是西沢立衛在設計這棟美術館建築時提出的主要概念。
此外,西沢立衛一向很重視美術館空間與城市的連結,十和田美術館使用了大量的落地窗,利用透明感打造開放性,縮近美術館與日常生活的距離。

有別於傳統四方體的美術館空間,十和田美術館的外觀是由16個大小不一的箱子堆疊而成,因此美術館內的迴遊方式也變得相當多樣且有趣。觀者能在館內自由穿梭、盡情迷路,沒有特定的順路。此舉不僅讓美術館建築更為自由,增加延展性,也能看作對近代「White Cube」的一種玩味。

21世紀以來,美術館已不再是單方面的啟蒙,具有教育功能的公共空間。
從建築或空間設計的角度上而言,美術館與城市、觀者的交流的重要性,已成為當代最新的共識。

--

--

Yachu Yang
Yachu Yang

Written by Yachu Yang

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碩士|台日相關/文化觀察/行銷活動企劃。開了一間店但戶頭剩三千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