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路與自由:日本《金沢21世紀美術館》空間認識

Yachu Yang
5 min readFeb 19, 2019

--

金沢21世紀美術館外観(圖片来源:https://selectgrand-kagayamanaka.jp/access/sightseeing/21.html

​位於日本石川縣的「金沢(かなざわ(KANAZAWA))21世紀美術館」(以下簡稱21美)於2004年開館,經過15個年頭的累積,目前已是金沢必訪的知名景點。
以具體的數據來說,金沢的人口大約44萬人,但21美的年間的觀光客人數可以高達250萬。

其中一大原因也許必須歸功於21美的駐館招牌作品:出自阿根廷藝術家 Leandro Erlich之手的《The Swimming Pool》

Leandro Erlich,The Swimming Pool, 2004

因為本文並不是要介紹 Leandro,也不是要介紹泳池作品,這邊就容我先言歸正傳,讓我來談談除了泳池以外,21美逐漸受到注目的原因。

首先,21美的建築設計,是出自目前在日本頗具盛名的 「妹島和世+西沢立衛 / SANAA」
這兩位建築師所組成的團隊SANNA,不僅已在2004年得到威尼斯雙年展國際建築展・金獅子獎。其他作品例如初期代表作,和歌山縣的「熊野古道なかへち美術館」,團隊的風格相當強烈。

西沢立衛+妹島和世=SANAA團隊(圖片來源:http://www.kanazawa21.jp/data_list.php?g=73&d=18)
熊野古道なかへち美術館(圖片來源:http://www.city.tanabe.lg.jp/nakahechibijutsukan/)
熊野古道なかへち美術館(圖片來源:https://trendy.nikkeibp.co.jp/atcl/column/16/061700047/070800006/)

SANAA​擅長使用大面積的玻璃打造空間的透明感,因此美術館不僅被溫柔的採光賦予了巨大的開放感,此舉更是大大地降低了建築物存在於自然景觀中的唐突感。

除了上述的透明開放性
SANAA在設計21美時,還抱持以下的目標:
1、公園般的多方向性
2、避免上下關係的產生的水平性

如此一來,金沢21世紀美術館為何是造型獨特的圓形美術館,也大抵有個解答了!這樣的外觀賦予了觀眾「沒有任何限制」的視覺印象。

接下來我想簡單提一些「金沢21世紀美術館」的內部空間及概念。

所謂美術館的機能,至今已經發展到第四代
從過往的「保存機能」、「展示公開」、70年代演變成為一種「學習體驗的複合設施」,而今天,美術館的機能則是追求「雙方向性的平台(platform)」

大約半年前,碰巧聽到21美的主要策展人的ART TALK,她首先讓我們思考21美的理念和存在意義,並且如下所述:
「『藉由美術館和街區的共生,創造金沢新的魅力與活力』是21美開館時的願景」

我認為更具體地說,這裡的﹝街區﹞指的是金沢當地居民的生活。
總地來說「透過美術館,打造新的居住文化」是21世紀美術館背負的使命。

策展人更將21美的關鍵字整理為以下三點
1、移動v.s橫斷
2、日常性v.s個別性
3、場域的創出v.s介入

金沢21世紀美術館 (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kanazawa21.jp/en/)

其實簡單來說,21美的空間哲學就是:多變。

21美先將儲備空間最小化,避免打擾作品的獨立性,再加上展場與展場間的隔板可以移動,服貼且精細地處理不同展覽的需求,如此一來參觀的動線也毫無束縛,訪客每一次入館都得到不同的體驗。
(※補充:強制被迫必須看所有作品,容易造成觀客的記憶混濁。)

21美提供了一個高度自由的空間,讓訪客猶如在美術館裡散步、迷路,藉此還能培養、提煉出藏在人類身體裡「無意識的自發性」

金沢21世紀美術館LOGO (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kanazawa21.jp/en/)

我藉由這篇不算深入的文章,談了金沢21世紀美術館的空間和意識。
對我來說,SANAA的建築打開了美術館的另一種視野跟面貌,對當代展示空間來說是一步很大的突破。
下此有機會到金沢的話,別忘了到21世紀美術館走一走。

--

--

Yachu Yang
Yachu Yang

Written by Yachu Yang

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碩士|台日相關/文化觀察/行銷活動企劃。開了一間店但戶頭剩三千。

No responses yet